智能导航助力白内障老花眼手术
										
										
									
										
											2025-10-08 
											  
        作者:陈吉利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的视力都会走下坡路。白内障,就像是眼睛里的相机镜头变模糊了。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变得混浊,光线无法正常通过,看东西就会变得模糊。而老花眼则是眼睛的“自动调焦”功能出了问题,近距离的东西看不清楚。
做财务工作的老张由于常年伏案、操作电脑,近视一路飙升到1200度,镜片一年比一年厚;45岁后又添老花,看报表得换一副眼镜;52岁那年体检,医生告诉他“中期白内障”。更要命的是,他的散光也高达200度,夜里开车散光炫光严重,几乎不敢上高架。
“这些年,我包里装着三副眼镜,开会、开车、看手机电脑不停切换。”张先生说,最尴尬的一次是在客户面前,老花镜、近视镜来回戴,一不留神把两副一起挂在耳朵上,惹得哄堂大笑。近视 散光 老花 白内障,“四重奏”给张先生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能一次手术把问题全解决”。
在详细了解张先生的用眼需求和生活习惯后,我们对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评估,为张先生双眼制定了“智能导航下白内障超声乳化 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不仅能解决白内障问题,还能矫正散光、近视、老花等多种屈光不正现象,让患者在远、中、近不同距离上都能看得清楚,就像给眼睛装上了一个“自动变焦镜头”。
手术全程10分钟,而且是日间手术,做完就回家。张先生术后第一天复查,远、中、近视力分别达到1.0、1.2、1.0,他不敢相信手术竟让他摆脱戴了40年的“玻璃瓶底”,现在眼镜正式退役,他可以轻松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传统白内障手术往往只能解决晶体浑浊,但近视、散光、老花仍需依赖眼镜。现在智能导航,一次手术可同时矫正老花、散光、白内障和高度近视,真正实现脱镜自由。
过去手术靠医生经验手工标记散光轴位,误差可达5~10度,术后散光残留明显;而导航系统通过实时眼球追踪,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做微雕。
近年来,我国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性手术时代迈入了屈光性手术时代。不仅如此,白内障手术还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建立标准化精准屈光白内障诊疗流程,术前用先进的生物测量仪,可以快速、精准地测量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全角膜曲率、前房深度、角膜直径等数值。在手术前,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真实的人工晶体度数测量数据,为晶体提供最新的计算公式。术中导航引导、术后视觉质量评估全部数据化。
白内障手术的“高清时代”已经到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务工匠获得者,周一上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