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曾是“半家户”-快3大小单双平台


我家曾是“半家户”

2025-10-09    作者:瞿光唐

  “农转非”这个昔日的热词,如今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曾经有过长达7年之久的“半家户”户龄,那段经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居住在城市里的“半家户”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回城知青,他们在农村结婚生子,另一半是农村人;还有就是像我那样,出生于农村而工作分配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家庭其他成员在农村。

  在那个城市户口特别吃香的年代,“半家户”们的日子有点尴尬。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几成常态;单位福利分房轮不到,只能蜗居陋室甚至集体宿舍。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两地、子女教育等问题,许多“半家户”的另一半不得不来到城市生活,仅靠一个人的配给票证度日,粮油、煤炭买“议价”,日子过得紧巴巴。

  安居才能乐业。“半家户”们的安居途径称得上是三部曲:申请由集体户口变成“半家户”—家庭其他成员户口“农转非”—福利分房。

  首先,要成为“半家户”并不容易。申请者必须拥有独立住房并有配套的厨房,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送交派出所审批。1982年我家提出“半家户”申请,户籍警旋即前来实地考察,发现我和儿子两人6平方米的居所里,只有煤油炉而没有厨房。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同情,这个与我萍水相逢的户籍警,向我所在单位提出了改善住房的建议。此后不久,我们家拥有了12平方米的住房附带一个小厨房。户籍警第二次实地考察后,我们的“半家户”申请才获得通过。

  成为“半家户”还只是这一类特殊家庭成员户口“农转非”的第一步。由于一大批插队知青返城,每年“农转非”的指标卡得很紧,一家有两个以上农村户口的,要实现全家人“农转非”,就得排队等上好几年。

  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人,除了没有各种计划票证之外,最令人头疼的是小孩上学。什么小升初,中考高考,没有城市户口,勉强在城里读了中学,还得回原籍参加考试。1985年开始,我不得不加入了“半家户”向“农转非”进军的行列。

  当时的户口政策规定,夫妻双方有一个农村户口的,患有严重疾病者凭医院证明可以办理“农转非”,子女(户口当时随母亲)户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老伴患有心脏病,经常发作,心动过速每分钟高达150多次,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挺吓人的。急匆匆赶到医院,常常又突然恢复了正常,刚开始进行心电图检查,只是窦性心动过速而已,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农转非”条件。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颇具责任心的好医生,经过多次诊断,查出了真实病因,终于有了符合“农转非”要求的病历证明。1987年,我家3个人的户口“农转非”问题分两批得到解决。高兴之余,我在人们常说的人生“三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后面增加了一条:户口农转非。

  甩掉了“半家户”帽子后,好事连连。1988年,两个小孩顺利地在市区读上了重点小学、初中。此后他们兄弟俩一路欢声笑语,先后成了高校教师。

  1989年秋,我们家又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根据家庭人口数、职称职务打分,我家可以分到校内新建的一个大套,楼层也不错。考虑再三,比我们困难的人很多,我只要了一个面积小得多的中套“二手房”。知足者常乐。要不是甩掉了“半家户”帽子,我们说不定还会继续蜗居在那个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迁时,一大群亲戚前来祝贺,盛况不亚于搬进了装修豪华的单体别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也与时俱进,当年“半家户”们的安居三部曲正渐行渐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