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 社区共治,让曾经的环境顽疾发生改变
										
脏乱差大天台蜕变成共享客厅
										
										
									
										
											2025-10-11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完全不一样了!以前,空气里总有一股臭烘烘的味道,遇到刮风下雨,天台更是积满了水……现在,变得宽敞又漂亮,我叫它‘幸福广场’!”说起家门口的焕然一新,住在徐汇区宛南五村的陈阿姨禁不住点赞说。居民口中的“幸福广场”是一处约五六百平方米的大平台,这里不仅是50户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也是休憩、晾晒的公共露台。不过,这片公共区域曾经堆满了杂物,各种绿植在无人打理后直接成了蚊蝇滋生地。近期,经过居民自治、社区共治,令人头痛多年的环境顽疾终于消失了,还建立起了文明公约、定期清洁等常态化管理。
泡沫箱、大浴缸“住”进公共平台
宛南五村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有居民702户。靠近双峰路一侧的34至38号居民楼,底层与沿街建筑相连。居住在这五个楼栋里的50户居民,平时上下楼都要先从两侧楼梯通道上到二楼,再进入到各自楼栋。
走上二楼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平台面积约有五六百平方米。地面铺设白色地砖,中间设置多个不锈钢晾衣架。两侧的水泥围栏边放置了几盆高大的绿植,起到隔断和围护作用。和楼栋大门相对的水泥围栏上,则整整齐齐地罗列着一盆盆花卉,整个空间明亮宽敞,也很干净。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多位居民由衷地说。不知何时开始,泡沫箱、大花盆、废弃的大浴缸都被搬到了平台上,还有人种上花、种上菜甚至搭了葡萄架。没多久,十几个大浴缸、几十个花盆占满了平台的大半个空间。渐渐地,有些植物无人打理,杂草疯长,蚊虫扎堆,腐烂的臭味隔着窗户都能飘进居民家里。遇到刮风下雨天,平台上时常会积水,使得居民进出不得不蹚水。
清理环境顽疾,沟通工作做在前
居民们曾多次反映问题,但因部分业主常年不住在此地等多种因素,问题就这样搁了一年又一年。
今年转机终于出现了。在得知居民反映后,新上任不久的宛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桂占罗立即召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一同商议解决办法。这位军人出身的书记做事迅速、果敢,“居民的事看上去都很琐碎日常,但都不是小事,关系到大家”。
一番头脑风暴后,社区决定开展集中清洁整治行动,行动前,社区先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和走访工作。如在居民楼前贴出公示,征询居民意见;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等分别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和绿植或杂物的“主人”做沟通。
“平台是大家的,臭味确实影响了邻居们的生活。”“天气这么热,蚊虫滋生,对大家的健康都不好。”“都几十年了,这次下决心一定要做好!”真诚的沟通说动了不少居民,有的居民主动来搬植物,有的直接表示“支持清洁行动”。
5吨级清运车,一天半拉了4车
行动当天,由居委会、物业、城管、警察、特保和志愿者组成的十多人清洁小队集合完毕。大家分工协作,拆解浴缸、搬离杂物、清洁地面。有的大浴缸里填满了泥土,格外沉重,一个浴缸要两个人合力抬,一点点挪动,慢慢地搬下楼。
清理清运进行了一天半,大家从早干到晚, 5吨级的清运车更是跑了4车,才把平台上的杂物清运干净。清理过程中,不少居民看在眼里,深受触动,有的送来了矿泉水、湿毛巾,有的拿着扫帚簸箕,帮着打扫。
如今,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美好,在征集居民意见后,社区制定了文明公约,明确禁止堆物和乱种植,把平台清洁和绿植维护纳入每周的“清洁家园”行动,居委会和志愿者会定期巡查。
“现在环境变得干净、漂亮,真的打心底里开心。”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吃好饭,大家愿意来天台上散散步、聊聊天,大平台就像家门口的“共享客厅”。
■记者手记
天台“变身”,更显民生温度
站在焕然一新的“幸福广场”上,看着孩子们在整洁的露台上嬉戏,老人们三三两两闲话家常,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堆着废弃浴缸与枯枝腐叶的社区“伤疤”。这场历时一天半的清运“攻坚战”,不仅搬走了十几吨杂物,更撬动了居民自治的深层力量——从最初的旁观到主动送水帮忙,再到文明公约,社区居民用行动诠释了“社区是我家”的朴素情怀。
采访中,令人触动的是桂占罗的那句话:“居民的事再小都是大事。”正是这种将民生痛点当作“作战图”的担当,让社区各方力量合力拧成了一股绳,“啃”掉了环境顽疾里的“硬骨头”。当阳光再次洒在这片地砖铺就的露天平台上,照见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