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兰心,花香伴报
										
										
									
										
											2025-10-21 
											  
        作者:何  东
        
									
									
									2007年9月6日晚,黄浦区茂名南路57号上海兰心大戏院门口的梧桐叶被雨打湿,贴在青灰色的墙面上。我攥着刚领到的二等奖证书,怀里护着一束包装雅致的康乃馨,雨水顺着伞沿滴在皮鞋尖。骑车回家时,裤脚溅满了泥水,可那束花始终稳稳托在身前。这是《上海老年报》与滨海古园联合举办的爱心文艺晚会颁奖活动给我的礼物,也是我与这份报纸缘分里最温润的一段记忆。
我与《上海老年报》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投稿。我在农行上海分行党委宣传部工作,常遇到老年客户因不熟悉电子设备遭遇电信诈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把堵截电信诈骗的经过写成短文投给了《上海老年报》,没想到没过多久就刊登了。从那以后,我成了《上海老年报》的常客。银行里那些堵截电信诈骗、帮客户上门解冻密码、厅堂服务的暖心事儿都见了报。
2007年春天,我看到《上海老年报》与滨海古园联合征集“孤寡老人最感动的事” 和 “最希望完成的心愿”,还提到了乐阿婆的故事——这位双眼视力只有0.01的孤寡老人,把唯一的住房遗赠给滨海古园,只为帮更多孤老解决身后事,滨海古园还为此追加200多万元建了“爱心苑”。看完这则启事,我立刻想起了和乐阿婆同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夏飏——一个蹬着旧凤凰自行车,十六年如一日跑遍嘉定敬老院的农行上海嘉定支行员工。
我第一次见到夏飏,是在上海嘉定南翔福利院。他正蹲在床边,一勺一勺给一位失智老人喂粥,老人把粥洒在他袖口,他也不恼,还轻声哄着:“慢慢来,不着急。”院长陶阿姨说,夏飏每月来一次,雷打不动,帮老人擦身、陪老人聊天,甚至在老人住院时守夜到凌晨。最让我动容的是,他还认了卧病在床的吴国富老伯当“父亲”,老伯住院三个多月,他每天下班去翻身擦背,中秋节、大年三十都在医院陪着,最后还以继子身份为老伯守灵……我连夜动笔,把夏飏的事迹写成了《剪不断的情怀》,投了稿。后来夏飏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的荣誉。
没想到两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我的文章居然评上了二等奖,受邀去上海兰心大戏院参加爱心文艺晚会颁奖活动。那天,我特意穿了件新衬衫,提前半小时到了戏院。听到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走上领奖台时,时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马仲器先生笑着递给我证书和花,说:“你的文章写出了普通人的敬老心,很感人。”台下鼓掌的人群里,我看到了《上海老年报》编辑熟悉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激。如果不是这份报纸,夏飏的故事可能不会被这么多人看见,我也不会有这样特别的经历。
颁奖活动结束时,天空已经下起了小雨。我把花抱在怀里,骑车往家赶。雨水打湿了头发,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觉得心里暖暖的。回到家,妻子接过花,凑到鼻尖闻了闻,笑着说:“这花是颁奖给的?你今天可真神气。”我把证书递给她,说起颁奖时的情景,说起夏飏的故事,说起《上海老年报》这些年陪我的日子。妻子听着,点了点头:“这份报纸确实好,登了不少老人需要的事,你能在上面写文章,帮到别人,我也为你高兴。”
如今,距离那次颁奖活动已经过去十几年,我还在给《上海老年报》投稿。家里的报纸堆了厚厚一摞,每一份都记录着我的生活,也记录着无数老人的喜怒哀乐。这份报纸就像一位老朋友,陪着我,也陪着千千万万的老人,走过春夏秋冬。